当前位置: 看点网 > 新闻资讯 > 娱乐八卦 > 正文

听摄影指导刘寅谈幕后 一起探索小破球——《流浪地球2》的震撼还原与巧思妙想

来源:看点网
时间:2023-01-31 12:35:15

  春节档头部影片已逐渐清晰,《流浪地球2》作为其中的头部影片领跑春节档,成功带起了复苏期的第一波观影热潮,为拉动整个春节档的观影热潮贡献了重要力量。

  观众们对《流浪地球2》盛赞不已,尤其是它呈现出的世界一流大片视觉,让大家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工业化进步而骄傲自豪,这其中便离不开《流浪地球2》的摄影指导刘寅和整个摄影灯光组的坚持努力与不懈追求。

  万丈高楼平地起”  震撼还原

  说起《流浪地球2》令人惊叹的画面,其中一定少不了刘培强(吴京饰)一行宇航员生活成长的UEG基地和“太空电梯”的部分。让人没想到的是如“太空电梯“除了震撼的特效美术设计外,更需要复杂的光影气氛、移动光效设计以及匹配的机器运动,在建立自然真实的基础上去加入影像的意向化,然后通过镜头把震撼的视觉与细腻的情感传递到电影院的银幕上。

  问起摄影指导刘寅是怎么设定“太空电梯”部分的光影效果,他表示这是在还原理论真实可信的基础上做了选择性的形式化处理。

  影片中电梯轿厢要从基地升上天际就要经历大气层,大气层上下的太阳光与散射光质感会有明显不同,片中又有空战,爆炸,轿厢快速上升下降产生摩擦起火等物理光效变化。在设计光线时也必须分故事冲突阶段,设定与之完全匹配的光影气氛,然后以尽可能直接干脆的镜头去展示电梯轿厢内外的灾难场景。这就要求不管是出现在戏里的道具、置景,还是戏外的灯光设置和挡光组合要精确如数学模型“跑出”参数,这对特效合成镜头拍摄结果怎么看着不会觉得假来说都非常重要。所以,关于太空电梯的拍摄部分,使用了很多自己研发改装的移动光效设备,以及不计其数的灯光设备,用电量太大,以至于经常超负荷跳闸,最终效果还是很理想的。

  UEG基地外景拍摄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刘寅和我们介绍道:“一整天的拍摄,太阳光的位置随时在变,亮度,角度、质感,光线硬度都不一样,一场戏从早上拍到晚上导致光线气氛角度不接非常正常。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现场预制了很多重型设备,灯光矩阵,挡光组合等”刘寅表示,特别是遮挡部分,《流浪地球2》在拍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设计改装的电动幕布。经常用的是一块由9块20×20的电动幕布拼接构成的180尺×180尺的大幕布。通过遥控器,控制每一小块(20×20)电子幕布变成黑布或白布、打开或关闭,为日外散射、直射光线控制提供了很大的便捷。

  关于灯光矩阵,刘寅介绍在前期筹备测试阶段就设计了很多种不同灯具的矩阵组合方式,并在一次一次测试中不断改进。拍摄中频繁使用的一个组合方式是:将9个18KHMI很紧凑的挂置在一个开口20×20的正方体(由Truss架组合成)中,上方由六个电动葫芦分离吊装在挂在吊机上的另一组中转正方“口”字形Truss架,可以随时控制9个18K左右地转向以及更加灵活的升降。

  而说到观众们看到的“太阳风暴”光效,则是靠拍摄现场数十台工程车辅以万米级Truss架的灯光矩阵来实现,真正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尽管这种方式面临着困难和危险,但刘寅还是坚持迎难而上,最终让“太阳风暴”从地表席卷至月球这样的宏大灾难设定实现了震撼还原。

  正是这种不畏挑战的精神,让刘寅和团队顶着外景地的大风,用巨型而复杂的设备达成补偿自然光线变化的同时实现了设计的外景光效气氛。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令《流浪地球2》在刘培强一行从太空电梯出发,穿越浩瀚太空,漫步神秘月球,共同抵抗灾难,挽救了美好家园的同时让科幻片呈现出“史诗大剧”的效果。

  螺蛳壳里做道场”  巧思妙想

  在数字虚拟化、电脑特效成熟的时代,摄影棚拍摄开始成为一种常态,尤其是一些高质量虚拟世界影片已经成功实践。《流浪地球2》选择棚拍也是延续前作的必然选择,为了还原演员在月球上与月面、月壤互动的真实质感,以及水下动作受阻的细部光影效果,刘寅和团队细致设计每个场景的影像元素,绞尽脑汁研发各种光效工具,坚持选择了“螺蛳壳里做道场”。

  这让他们面临着三大挑战:

  一、月球上没有太阳风暴时,光线不会因不同密度、不同成分气体分子造成折射效果。如何让月球上“强硬执拗”的光线与剧情里无时无刻的严峻生死考验搭配得相得益彰?

  二、由于故事设定的灾难场面非常复杂,涉及月球表面各种人为天为光线变化,月球“撞向”地球和被“炸毁”的急剧光线变化,是如何呈现的?

  三、水下拍摄如何设计与角色命运同步并行的光影?如果控制摄影机的晃动感表现人物在水下的行踪,让观众有代入感,跟着角色探索熟悉又神秘的水下世界?

  在最终的影片中,我们知道,刘寅他们成功的完成了。

  月面相关的拍摄在国产影片中非常罕见,问及刘寅他们是如果实现的,他和我们介绍道:“⽉球表⾯的戏份涉及很多复杂的效果光效变化,⽉球表⾯没有空⽓介质的物理属性⼜要求直射光要⾜够硬,影⼦⾜够实,硬光光线⻆度⾜够统⼀,整个场景的光影实现特别困难,如何让演员的影⼦在⻓距离移动时有⼀个连贯和匹配的变化的问题,与棚内单⼀硬质光源拍⼤跨度⼈群会发现每个⼈影⼦⻆度都不同现象⼀样难以实现。地球⽉亮的⾃然界真实环境中不⽤担⼼这个问题,光源来⾃太阳,⾜够远,在表⾯⾏⾛个⼏公⾥,影⼦的⻆度都是不会发⽣太⼤变化的。特殊不能在外景搭建的⽽选择棚内搭建的场景拍摄⾯对摄影棚宽度,⾼度,⻓度的限制,就需要想各种办法去测试实验。”因为《流浪地球2》有⼤量棚内拍摄,涉及的场景当中有多场⽉球表⾯的戏在1万平⽅⽶的摄影棚⾥搭建场景。这样⾯积的摄影棚⾥灯光的吊装预制也是很可怕的⼯程。刘寅介绍到“在棚的一边挂多灯矩阵,把高功率的灯组合起来,平行向下给所有的光线角度,每一组灯中间再用黑布蓝布绿布,分隔每盏灯的重叠区域,或者选择主副光加矩阵的方法,在想要的光线角度方向设置灯具,各种的方案全都用过,加上适当的后期处理,积累了经验,终于让观众能够体验到中国影片里罕见的月面影像”。刘寅的苦心和努力没有白费,月面光影获得了诸多赞誉,这让他倍加感动。

  为了更好地呈现月球上剧情的“意蕴层”,刘寅“为了情绪上的连接,发动机启动的光束还是选择性的做出了光线颜色。而炸月球的场次,彼时彼刻,月球的上空遍布月尘,变成了很大的柔光漫反射,也就有了爆炸时刻,其它炸点从远至近,由暗变亮的柔光硬光同步的蔓延变化。”

  说到电影的水下拍摄部分,刘寅团队在“图恒宇(刘德华饰)、马兆(宁理饰)水下完成北京互联网中心接入550W任务”一场中也力求完美。 刘寅表示,“为了配合未来的IMAX和Cinity高格式版本,水下拍摄使用了ARRI Alexa 65的防水壳和一套水下遥控头,这些设备是第一次在国产制作中完成水下拍摄任务。要完美呈现剧本中的故事情节,我们尝试了在水下铺设轨道,用防水遥控头上炮从水上冲入水中等各种方式,把设备的能力用到极限。”摄影机移动在陆地很容易完成的移动⽅式,在⽔下拍摄时就都变成了很困难的事。⽔下拍摄需要控制呼吸幅度节奏、控制中性浮⼒。为了控制摄影机镜头在⽔下时的这种晃动感、漂浮感、往前后的纵深运动和上下左右的横向运动,刘寅跟他的掌机在前期筹备期间做了多次的下⽔针对性训练,实际拍摄的时候也请了国内经验最多的⽔下团队协助他们⼀起完成拍摄。光效方面,前期筹备的时候做了很多针对性的水下光效方案测试,做了相应的水波纹光效,各种气氛效果光效以及光线穿过介质后的衰减效果。

  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挑战,刘寅还在拍摄中做了很多新的尝试,值得一提的是“图恒宇演算公式并进入数字世界”的这几场戏。这些戏中我们看到的多个图恒宇真人实拍的多层合成镜头。刘寅介绍到“这是基于数字世界的一些特性做的镜头运动和光影结构,比如基于计算机编程的可复制性,镜头设计了复杂的长镜头内多个分身的出现。基于‘动态性’设计的人物走位调度,基于‘无限可分性’显现了最后镜头拉起来的无数个同一空间的多次出现。另外,我觉得数字世界的所有景象都是从人类文明设计衍生出来的,光影上也基于‘可设定性’在图丫丫的房间做了两个太阳同时对屋内产生光学效应的光影结构以及从窗户外进来的树影光斑的移动光效,以及最后随着镜头运动而产生的光效亮暗变化。”

  尽管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但刘寅和他的团队靠着自己的巧思妙想和胆大心细,最终为我们呈现出完美的视觉效果。

  《流浪地球2》不仅在国内热映,在海外市场也是如火如荼。在美国、加拿大等多地一经推出便获得当地周末票房第一,并且在多家外国影评网站获得85%以上的好评度。《流浪地球2》再度掀起了世界级的观影热潮。对此,刘寅谦虚地表示:“我们只是本着为做好科幻电影的初心,为热爱‘小破球’系列的观众们补上《流浪地球1》里的‘前情提要’。”

  就像大家戏称《流浪地球》系列为“小破球”,但我们知道小破球不小也不破。正是像摄影指导刘寅这样许许多多的电影人怀揣初心、信心和决心,勇于挑战和创造,才能让我们看到中国科幻大片毫不逊色的现在和令人期待的未来。

  “希望以后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的《流浪地球》系列能作为‘刘慈欣宇宙’的一部分,一直伴随人们到达比邻星的美丽伊甸园。”这是电影人刘寅的希望,也是我们观众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