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看点网 > 新闻资讯 > 娱乐八卦 > 正文

「京保教育」:为孩子性格内向着急?其实我们都错了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2-03-01 16:38:20

  很多父母都会为孩子性格内向而焦虑,认为他们性格太内向,太害羞,会让他们在人际交往社交活动中吃亏。甚至很多父母在潜意识中,都会将性格内向、害羞和自闭、社交恐惧症等联系在一起,其实就是将性格内向当做一种病,想尽方法进行“治疗”。

  然而,性格内向真的是病吗?

  首先,看看经常被家长们和性格内向并列的自闭症以及社交恐惧症吧。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如今精神医学已经确定,孤独症的病因为遗传、感染与免疫因素、孕期理化因子刺激等。简单说,孤独症是因为遗传等生理因素导致免疫反应或神经发育迟缓,而造成孩子沟通交流的能力弱化甚至缺失。

  而社交恐惧症的病因比孤独症更加复杂,除了生理因素,还有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

  社交恐惧症患者一般是对社交场合、社交活动以及和陌生人接触方面有障碍,甚至恐惧心理。但他们其实愿意甚至渴望与人交往,只是缺乏这方面的能力,或者难以突破心理障碍。

  和这两者相比,性格内向完全不同。性格内向的人生理上是正常的,心理上也没有和陌生人接触方面的心理障碍,也不惧怕社交场合,没有社交能力的缺失。只是出于性格,他们并不喜欢太过热闹的场合,也不喜欢社交场合,更喜欢安静和独处。

  对这三者最简单的判断和区别方法,就是让他们在不同场合进行表达。

  孤独症或者说自闭症患者无论在任何场合下,他们都会表现出表达能力的不足,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社交恐惧症患者在私下场合,在熟悉的人面前表达很流利,但在陌生人面前,或是公开场合以及社交场合,他们往往就会出现在他人看来莫名其妙的表达障碍。

  从这些比较中,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自闭症和社交恐惧症患者在交流、沟通方面,其实是能力有所缺失。这种缺失的原因有所不同,程度也有所不同,但结果是相似的。但性格内向并不是能力问题,而是需求不同。

  对于一个人来说,社交参与是必须的,但过多和过少都是问题。过少的后果很明显,和社会脱节,自我封闭。

  过多的社交参与,会增加人的焦虑感,让人产生压力感、紧张感,这些感觉会让人更加疲惫,甚至产生回避社交、回避人群的欲望。

  在社交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平衡点,社交生活强度处在这个平衡点上,人才会获得更多舒适感,不会因为社交问题感到不适。但这个平衡点因人而异,完全由个人感知决定。所谓性格内向,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这个平衡点比较低而已。

  当然,这个平衡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不过,这个点的高低,只要没有达到病态程度,是没有好坏之分的。通常来说,一个正常人没有受到过多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这个点也很难达到病态程度。而所谓外界刺激,同样多种多样,造成的结果也各不相同。

  举个例子,一个性格内向,喜欢安静和独处的人,天天晚上都会被硬拉到夜店,感受夜店的喧嚣。长此以往,这个人就会对硬拉她的人产生排斥心理,看到对方就绕着走。此外,她的社交欲望和社交需求就会迅速降低,甚至可能排斥人群,排斥任何社交生活。

  就好像吃饭,一个本身饭量不大的人,每天像填鸭一样被强制多吃饭。长此以往,这个人会患上厌食症的风险,远高于普通人。

  而社交平衡点的偏移应该是自主的,自然而然的。任何强制手段,都会适得其反。

  换句话说,性格内向不是病,强行改变人的性格,反而有可能让人生病。

  同时,就像很多家长所担心的,性格内向真的会产生社交障碍吗?

  其实不然。所谓性格内向,社交需求偏低,并不是不会社交。他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并不会交不到朋友,也不会脱离社会或被人排斥。相反,这种人虽然的确朋友会相对较少,但他们更注重社交质量,他们彼此之间的友情也比常人更深。

  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因为孩子性格内向而担心,更不应该强制改变孩子的社交生活,这会造成孩子社交平衡点的紊乱,让孩子无所适从,甚至可能进一步造成孩子的社交障碍。对于孩子的性格,顺其自然,让孩子自由掌握自己的平衡点,才是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