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58年,横山光辉创作的日本漫画《铁人28号》打开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在一代人的心里种下了“少年机甲梦”,很多好莱坞顶尖导演都是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机甲发烧友,在随后的数十年里,在他们坚持不懈的创作和推动下,《黑客帝国》《变形金刚》《铁甲钢拳》《阿凡达》《环太平洋》相继问世,机甲正在成为大银幕上最受欢迎的类型元素。
细数好莱坞一线大导演们的机甲情结
票房之王詹姆斯·卡梅隆大概是世界上最热衷于机甲的导演了,他的处女作《终结者》和后来的《异形》都曾经试图加入机甲形像,只是因为当时特效技术有限,一直没能如愿,直到2009年的《阿凡达》,他才真正亮出自己的机甲,这是一架由人操作的动力骨骼机甲,由操作者的肢体控制机甲对应的部分,就像穿戴上了巨型的盔甲一样。
在卡梅降的设定里,机甲完全是人类外在的装备,本身并不具备人格和立场,就像是一辆机车一样,一旦失去操控者就只能静止不动。这样的设计和机甲鼻祖《铁人28号》是一致的,只不过后者像游戏机一样用无线遥控器操作。
在肖恩·利维执导的《铁甲钢拳》中,就再次使用无线遥控机甲的设定,该片的制作人是好莱坞的头号机甲迷斯皮尔伯格。斯导的作品里从不缺少机甲元素,除了亲自执导了《头号玩家》,还监制了《铁甲钢拳》和《变形金刚》。沃卓斯基姐妹(曾经的兄弟)也是机甲达人,代表作《黑客帝国》系列的最后一部,人类架着APU机甲与机械章鱼展开殊死决战,堪称是银幕机甲史上最悲壮的一战。尼尔·布洛姆坎普是另一个机甲狂人,翻开他的作品列表,《第九区》《极乐空间》《超能查派》,简直就是一套机甲大全。
吉尔莫·德尔·托罗的机甲怪兽新世界
吉尔莫·德尔·托罗则是机甲片导演中的一面旗帜。2013年,他通过《环太平洋》一手创立了集机甲、怪兽、外星人、灾难等多重元素于一体的宏大世界,当时影片在中国市场创下超过1亿美金的票房,略逊于漫威大IP《钢铁侠3》位列引进片第二名,估计很多观众至今仍对大银幕上机甲与怪兽的猛烈对战记忆犹新。
回想《环太平洋》的世界观,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设定无疑改写了机甲片的历史,最直观的突破是机甲的外形空前巨大,从80至130米高不等,巨大的身材具有人类肢体的动作特点,同时配备铁拳、巨锤、链锯和导弹等不同风格的重武器,战斗方式非常丰富;而在操作体验上,由简单的手动遥控操控改为思维操控,两位战士进入机甲猎人的大脑位置,通过神经桥联结的方式,使机甲同步做出动作,对怪兽进行攻击,这样人机“合脑”的方式可以说是科技与原始两种力量的对抗,热血与兽性的碰撞。
《环太平洋》的世界观非常宏大,在外星文明入侵的大背景下,从类从筑墙防御,到PPDC(环太平洋联合军防组织)启动“猎人计划”与“先驱”斗智斗勇,不仅有炫酷的场面,还有烧脑的剧情,把影片的趣味性发挥到了极致。托罗导演在今年双喜临门,先是凭《水形物语》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在内的多项大奖,随后,由自己担任制片人,斯蒂文·S·迪奈特执导的《环太平洋:雷霆再起》重磅出击,全球范围内票房成绩不俗,机甲猎人再度大放异彩。
新导演新气象,《环太平洋:雷霆再起》改走华丽风
作为系列第二部,《环太平洋:雷霆再起》换了新导演,风格上也有转变,难免会被影迷们拿来与上一部《环太平洋》做比较。托罗导演的第一部风格更加黑暗和残酷,而迪奈特执导的第二部在色调上变得明亮绚丽了许多,不再局限于夜战和水战,而是改走华丽风,把战斗全部搬到太阳底下进行,在全球多个标志性的都市和自然景观上大打出手,同时曾加了很多活力十足的年轻角色,这样的转变引发了网友的讨论和争议。
其实,从世界观来说,《环太平洋:雷霆再起》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依然是建立在第一部的设定之上,只不过时间背景过去了十年,战争格局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PPDC的处境变了,联盟国家纷纷削减开支,幕后出钱的邵氏集团另有策略重点,PPDC只能培养年轻人来操纵机甲,这是托罗早已设定好的故事走向。
迪奈特把战斗搬到阳光下,并增加一些青春靓丽的形象,也是为了适应大银幕的特点,提升视听冲击和观赏性。试想如果还是像上一部一样大走黑暗风,可能对普通观众来说,观影体验可能就会大打折扣。
通过这样视觉上的变化,影片保持了强大的竞争力,同时也为将来对接传奇怪兽宇宙中的其它系列做好了准备。
值得关注的是,迪奈特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执行者,在影片中也能看出他在试图做出一些改变和尝试,例如剧情方面通过“无人机甲”的加入,增强了戏剧冲突和悬念。此外,他还成功地捋顺了两部影片中的复杂微妙的历史延承和人物关系,包括男主角的前史,纽特博士的转变,机甲猎人的升级换代,都设计得条理有据、丝丝入扣。
从影片最终呈现的效果来看,斯蒂文·S·迪奈特虽然是一位年轻的导演,但是富有实力和想像力,有自己的追求,虽然并没有托罗那么成熟的风格,但是从现在影片最终呈现的效果来看,他日后还是大有可为。